马爱群

  科 室:心血管内科

  姓 名:马爱群

  职 称:主任医师、教授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特需门诊)周二下午(普通门诊)

       周三上午(普通门诊)

研究方向与专长:

  1.心力衰竭人群研究:该领域先后获得科技部“惠民计划”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及陕西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5项资助。在心力衰竭的数字化网络管理体系和数字化心血管疾病专家诊断系统研究方面走在国内乃至国际前列,已经完成了心血管疾病专家诊断系统的研究(获得知识产权2项),初步完成了慢性心力衰竭网络数字化随访管理系统的研发,进入调试完善阶段。该系统已经获得独立知识产权,目前正在推广应用。

  2.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离子通道病方面的研究:该领域长期与剑桥大学合作,先后获得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及陕西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项,首先提出并证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病分子基础是离子通道谱代偿性调节改变和失代偿引起,提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治疗靶点应该是调节离子通道谱,而不是针对单个离子通道理论,目前正在广泛用于中医中药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及其临床实践。

工作简历: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曾获教育部骨干教师、陕西省“35”人才、陕西省卫生厅“215”人才及原西安医科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等称号。现任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陕西省全科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副总编辑及《心血管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主编。

  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院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预防保健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分子心脏病协会第一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心力衰竭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陕西心血管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常务委员及陕西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身心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业务上治学严谨,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掌握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国内外动态并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善于理论结合实际解决临床问题,擅长各种疑难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既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大内科及心内科业务,对冠心病发病机制及治疗、代谢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尤其是对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造诣较深,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使部分以往国际上认为是不治之症的患者恢复健康。

  主要从事心力衰竭、血管相关疾病、心脏分子遗传学及心脏离子通道病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率先证实“能量饥饿”与“机械信号传递障碍”是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机制,积极寻找心肌病的致病基因与易感基因;明确了钠镁离子代谢障碍在代谢性高血压中的作用;证实细胞分子生物学行为改变在粥样斑块形成中的作用及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血清学临床标志、骨髓干细胞动员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和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等方面、心血管离子通道病分子及电生理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先后主持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卫生部科研基金4项、教育部项目3项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是国家重大项目“973”医学类专家组成员,负责其中一项子课题研究,并以主要成员参加“九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10项;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30多篇(H因子为24);主编专著9部,主编国家临床(助理)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系列丛书6部,主译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及其他厅级科技成果奖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先后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65名,硕士研究生70名。

Copyright(c)201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