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干部队伍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选人用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好干部的“五个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八大本领”要求,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年轻干部要具备“七个能力”,包括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培养造就能够担当重任的干部队伍”。
2022年8月初,我院学科干部换届工作全面完成,172名新任干部正式踏上履职担当的新征程,作为“双一流”建设、医院“十四五”规划、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和推动医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少数”,肩负着关荣使命和历史重任。秋风起兮云飞扬,此时他们正斗志昂扬、意志坚定、以实际行动谋求医院发展新跨越。
血液内科把握机遇,系统谋划,积极推进临床研究
我院血液内科作为国家血液病临床研究中心陕西省分中心、陕西省血液肿瘤临床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临床研究各项工作,在贺鹏程主任的带领下,多次召开科务会,统筹规划,制定多项促进临床研究的具体举措。9月8日,由血液内科牵头的国内多中心“VAG方案治疗老年A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亮丙瑞林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女性卵巢功能早衰的多中心、开放标签临床研究”正式获批立项,标志着我院血液病临床研究取得初步进展。此外,血液内科全力推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治疗等标志性技术的推广应用。依托西北最大的无菌层流平台,持续推进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2022年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突破200例,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亚专科的发展和学科声誉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据悉,血液内科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共计17项。科室设立专门的临床研究病床、临床研究负责医生、专职的研究护士、4名固定的CRC、临床研究的办公室、资料柜和储药柜、临床研究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措施。科室将以创建国家血液病区域医学中心为目标,全面推进科室临床研究尤其是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争取高质量成果产出与临床转化,为“健康陕西和健康中国”贡献西安交大一附院人的智慧和力量。


普通外科聚焦人民生命健康,激活团队创造活力,跑出“十四五”开局加速度
我院普通外科是我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癌症”专科的主体建设单位。在孙学军主任的带领下,普通外科本着强长板、补短板、增新板的学科发展理念,瞄准医学科技前沿,聚焦“卡脖子”难题,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提升科室影响力,乘势而上迈进“十四五”发展新征程。普通外科着力打造研究型、创新型学科,8月以来,其研究团队先后在全国多中心结直肠癌NOSES大数据研究、医工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外科术后腹腔粘连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8月11日,由科技部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中心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中,普通外科科研团队研发的“无线变频超声刀”项目通过评审,位列初创组榜首。同于,佘军军教授当选陕西省抗癌协会第一届软组织肿瘤和肉瘤专业委员会主委,孙学军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郑见宝副教授为副主任委员等。


此外,科室还召开干部集体会议,重点围绕医疗技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工作,明确了五位副主任的岗位分工及职责,全面部署了科室医疗、教学、科研、分院区、国中建设和区中建设等各项任务。
锚定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亚专科队伍建设,着力将科室建设成为疑难危重疾病诊治中心、科研中心、专科人才培养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是普通外科未来的建设发展方向。相信科室将在新任领导层的带领下,继续围绕医院发展战略目标,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攀登医学科学高峰,为我院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的力量。
肿瘤内科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绘就学科发展美好蓝图
我院肿瘤内科是西北地区最早开展肿瘤化疗的专业科室,也是我院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科室主任的带领下,学科重规划、明分工、强执行,围绕医教研工作全盘布局、精准施策,为学科发展铺道路、绘蓝图。2022年8月,科室对标国考指标,深入学习和讨论了DRG付费模式下科室运营机制,成立病案缺陷管理小组,探讨肿瘤介入治疗、肿瘤热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开展方案,以提高科室CMI;科室成员积极参加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之各学科十四五科研学科诊断和任务分解会,认真学习和分析科研任务,了解青年医师对科研工作的规划和困惑,继续与科室挂职副主任何旺骁教授、交大生命科学院、材料学院深化合作,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科室领导团队第一时间赴东院区开展相关工作,另外,科室积极推进两院区融合,推动三病区开展新药临床研究,为三病区青年医生制定成长提升计划。由于科室临床研究项目较多,任务重,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室召开了全科CRA会议,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


继往开来,肿瘤内科将积极推进包括头颈部肿瘤、妇科肿瘤、恶性黑色素瘤、骨和软组织肿瘤、泌尿系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罕见肿瘤和肿瘤生物治疗等亚专业发展,以国家医学中心、癌症区域医学中心建设为目标,对标“十四五”规划,继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扩大科室学术影响力,为创建国家医学中心贡献力量。
肾移植科志存高远坚持创新探索,谋篇布局引领学科建设
我院肾移植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在西北地区最先开展肾脏移植工作,目前肾脏移植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医院学科干部换届后,肾移植科在丁小明主任的带领下,继续快速向前发展,不断攻克移植领域技术难题,在完善和推进我国器官移植综合体系建设方面进行创新性、建设性、探索性的努力。近期,肾移植科实施陕西省首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取得成功,目前正在筹备开展胰岛移植新医疗新技术,努力为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带来重生和希望。科室还牵头成立丝绸之路肾脏移植联盟,成为器官移植领域集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医疗器械药品疫苗攻关研发、临床推广为一体的重要协作组织和平台,助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工作。


胰肾联合移植修整胰腺和肾脏 胰肾联合移植手术
科室积极筹备召开第八届丝绸之路·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论坛会议,力争建立学术交流品牌、提升学科声誉。该会议为我院主办的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深化我院器官捐献与移植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促进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健康快速发展。积极筹建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肾移植分会,这是继陕西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和陕西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后又一个省内重要的肾脏移植学会,分会的成立将进一步巩固我院肾移植在陕西省的主导地位。


第五届、第三届丝绸之路·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论坛
肾移植科将继续本着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学科发展理念,进一步在培养专业技术队伍、提升科研实力、扩大学科影响力等方面不断进取,努力追赶国际尖端水平,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的征程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检验科运筹帷幄强统筹,推进亚专业平台建设,保障抗疫工作有序开展
检验科不仅是医院的重要医技科室,也是抗疫战场的“侦察兵”,在临床诊疗和应对突发感染性公共卫生事件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加强检验科学科建设,提高检验质量和检验水平,推动新理论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向临床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转化和应用,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在王晓琴主任的领导下,检验科齐心协力、围绕促进学科“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设,进行全面工作部署。8月初,科室召开干部集体会议,对4位副主任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在学科建设方面,科室拟以亚专业平台建设项目为抓手,以推动感染性疾病诊断平台、精准检测平台、血栓与止血诊断平台、智慧实验室平台建设为重点,进而建立各相关亚专业人才梯队培养规划,提升检验专业的临床服务水平。同步筹划临床沟通MDT检验团队建设与运行机制,以增进与临床学科的交叉合作,提升专业人员的临床服务能力,为我院国家医学中心创建提供精准检验大平台支撑。同时,科室积极推动两院区检验科同质化发展,启动了东院区检验科ISO15189实验室认可工作。


在近期疫情防控工作中,科室全面梳理、更新新冠病毒检测的相关流程和制度,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紧急预案,协调部署各驰援地抗疫工作及日常医疗工作有序开展,派骨干人员支援海南、商洛、榆林、西藏阿里,接受省卫健委对8万通量核酸检测基地的验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检验科在新任干部的带领下,将继续以亚专业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检验学科与临床的交叉合作和紧密配合,充分发挥临床检验对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不可替代的根据作用,提高临床服务水平,为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搭建有力的检验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