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4年我院即将开展全院第一例新技术——小肠移植术,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紧张有序地准备着。肠移植小组即将成立,大家都踊跃报名。作为一名招聘护士,我也不甘落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报了名,很荣幸被选入第二梯队。得到这个消息后,我既是高兴又是紧张。高兴的是得到医生和同事的信任终于可以参加如此受院方重视的新项目护理工作,紧张的是即将面对各种从未操作过的仪器,我有些恐惧。
我开始紧张的翻阅相关书籍,掌握相关知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熟悉各种相关护理程序。了解各种仪器的使用,向医生请教小肠移植的患者相关心理治疗及护理等知识。我请家人支持我的工作,以保证良好的健康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在上岗的前一天晚上,我来到了层流室(保护性隔离病房)熟悉环境。当班的老师告诉我一系列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介绍病房的环境。我认真的做了一遍,换鞋、换衣、带帽、洗手、消毒,之后进入病房。看到了我们熟悉的患者—小晨,他半躺在床上,我一边微笑着向他打招呼,一边听老师向我介绍患者的近况和护理要点,我跟着动手做些护理操作。
第二天,我上夜班。照例做了一系列消毒工作后,见到了小晨。“今晚他体温高。”交班时,老师告诉我。小肠移植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排斥反应,体温升高对我们是一个警示。当晚患者的体温升至38.8℃,我准备给患者做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病人拒绝接受。当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钟,再加上发热,患者乏困想睡觉。我试图说服他,告诉他一定要做这些降温措施,体温降下来你也就舒服了。终于经过我苦口婆心的劝说,他同意了。我则按照护理操作规程给他做温水擦浴。小晨的体温就象和我捉迷藏似的,一会儿38.6℃,一会38.7℃,因为患者用的抗生素很多,退烧剂暂时不能用,只能采取物理降温。可患者不愿配合,在我不厌其烦的劝说下,小晨知道了不配合的严重性,最后接受了我的劝告进行物理降温。那天晚上,我一直为他做温水擦浴,心里也一直在担心他的体温,因为我怀疑这是不是排斥反应的发生。好在过了几天,体温正常了,我们大家也都松了口气。
王晨恢复的不错,可以进食了。先是我们给他冲百普素、安凯苏,因觉口感不适他不愿食用。我们告诉他为了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一定要喝。他无奈得对我说,你冲淡一些,我高兴的听取他的建议,他终于进食了。一开始我们给他熬粥,小米粥、大米粥、菜汤,可是不能天天吃这些呀,在同事的建议下,我们给他切一些土豆块与粥熬在一起(小晨喜欢吃土豆),可这些东西他也吃烦了。一天,医生说小晨可以吃鸡蛋了。于是,我买了几个鸡蛋,对他说,咱们今天吃蛋羹。小晨说蒸鸡蛋时添些温水,我愉快的答应着,心想这个看来平时内向的小伙子也会蒸蛋羹。鸡蛋羹蒸好了,又黄又嫩,再放些调料,啊!好香哩,他居然吃完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又给他做西红柿面,就这样他开始了肠内营养。
小晨渐渐地康复了,隔离解除了,我们也返回到各自的岗位,我们忠心地祝愿他开始新的人生。在这次重大的护理实践中,我受益匪浅。不但熟练的运用微量泵、呼吸机等仪器操作,而且各位老师娴熟的技能,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无私为病人奉献的精神深深的映在我的脑海里。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光大。
往事如云,但至今历历在目,时时鼓舞着我、激励着我努力学习,不断适应新技术的挑战。
文章作者: 梁秀君